20090313

风光的代价———云阳哈尼梯田拍摄记 / 南方都市报



http://epaper.nddaily.com/C/html/2009-03/14/content_729367.htm


日期:[2009年3月14日] 版次:[GB18] 版名:[视觉周刊 观察] 稿源:[南方都市报]

动画视频地址:http://umedia.nddaily.com/#20090314-10

李正亮在梯田上劳作,孩子在捕鱼。

集市上的妇女,赶集时女人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。



村道上的猪。

摄影爱好者将镜头对准向游客兜售鸡蛋的女孩。应游客的要求,孩子们举起鸡蛋摆姿势,齐声说:“叔叔,帮我买个鸡蛋吧!”

拿着保温瓶向游客兜售鸡蛋的姑娘。

摄影者在等待坝达落日,画白线处将很快建起观景台和游客餐厅。


摄影者在大雾中等待拍摄时机。


  “我叫李乔,18岁,我家在全福庄,我爱我的家乡。虽然这里很穷,村里大多数人都出外打工挣钱。每当我看到父母辛劳的背影,我的心里十分难过。我要考上大学,走出大山,改变自己的命运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……我想有一台电脑,这样我就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。”
  ———李乔,高二学生,寒假回家做旅游向导
  “十几年前,一位法国摄影师将元阳哈尼梯田介绍给世界。大批的学者、游客和摄影者奔赴此地,他们不但带来外面世界的信息,也把商品经济的观念带到这里。哈尼族人原来是不会做生意的,甚至姑娘们出来卖东西都会脸红。看看现在,拍照的景点上,一个好的位置,一把小凳子都要给钱。给她们照相就更要给钱。外面的人拍摄我们回去卖钱,那我们当然要收钱。”
  ———卢金华,全福庄村民,父亲是哈尼族学者,家中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、游客
  云南哀牢山南部的云阳县,聚居着哈尼、彝、傣、苗、瑶、壮等多个少数民族,山高谷深、沟壑纵横、气候宜人,哈尼族人在此开垦的梯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然而,很长一段时间里,云阳不为多少外人所知,直到十几年前,一个法国摄影师的到来。摄影师被这里的壮观景象吸引,与妻子在山间梯田边搭起木屋,过上隐居的田园生活。他拍摄了大量哈尼梯田的照片,发表后引起轰动,学者、旅游者纷至沓来,渐渐地,这里变成了风光摄影的天堂。
  今年2月,我和几位朋友来到云阳。摄影者的一个例牌节目是拍摄多依树日出。旅游开发公司的经理提醒我们:到那里拍日出必须赶早,去晚了三角架都没地方支。凌晨5点半,村庄还淹没在浓雾中,四周漆黑一片,我们驱车出发了。车走得相当谨慎,因为路两旁没有护栏,稍不小心就可能跌入深谷。5公里的路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找到拍摄点。直到天色依稀泛蓝,经当地早起的农民指引,才到达目的地。拍摄点外已停了长长的车龙。我们抱起摄影包、三角架,疯一样冲向观景台。
  眼前的景色确实让人叫绝。水波掩映,层层叠叠的万亩梯田有不同的色块,云雾飘浮在梯田上,掠过山寨、炊烟。而观景台则像个大市场。长枪短炮架得里三层外三层,人挨着人密不透风,连平台下的山坡都是人。便道上不断有人扛着相机跑下冲进拍摄阵营,与已有位置的人交涉,甚至发生争吵。各就各位的“摄影马甲”、“冲锋衣”们不停摆弄手中的机器,从最高级的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到中画幅胶片机,到大画幅座机,日本制造、德国制造、瑞士制造,平日难得一见的器材应有尽有,犹如照相机博览会。难怪有人说:“不到云阳,不知道你的相机差。”
  人群中,不断有身着传统服装的小孩在兜售鸡蛋:“叔叔,买一个鸡蛋吧?一元钱一个。”“叔叔,不买鸡蛋给我一元钱吧?买书本的。”随即投来清澈、怜人的目光。角落里有当地妇女在生火烤糍粑,卖5元一个。地摊上还有各式哈尼梯田的相册和明信片。最会做生意的孩子干脆抱着小板凳,早早占一个拍摄的好位子,以10元的价格向后来者出售。
  太阳很快钻出云层,看台上人群沸腾起来,相机快门声如爆豆般此起彼伏,赞叹声不断,“太美啦!”“太爽啦!”“Sobeautiful!”
  高潮过后,影友们吸着烟,对各自的角度、瞬间互换心得。这时,有一位小姑娘举着鸡蛋进来。有人把拍摄重点转移到孩子身上,“给我拍张照就跟你买个鸡蛋。”“来来,笑笑!阿姨给10块钱,举起鸡蛋来。”“我要把这些照片带回家教育我女儿,看看人家这么小就出来赚钱,我们的孩子多幸福。”
  太阳出来后,气温很快攀升。人们开始收拾东西,向下一拍摄点出发。观景台上狼藉一片,有胶卷盒、烟盒、矿泉水瓶、鸡蛋皮……小朋友们从口袋里摸出早上的收成,互相比较后交给卖糍粑的妇女,也准备步行到下一个拍摄点卖鸡蛋。
  图/文:本报记者 孙涛

没有评论: